广州美术学院创意与技术
首页 | 验收文件 | 课程团队 | 课程建设 | 课程资源 | 课程特色 | 课程评价 | 政策支持 | 学习空间
当前位置: 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 >> 课程团队 >> 团队成员
课程团队
团队成员

 

一、课程团队成员结构

二、课程团队整体素质及青年教师培养

课程团队成员包含专业任课教师和教育技术背景的专家,是一支知识结构丰富、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多样,教师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极具发展潜力的队伍。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分别负责相关的课程教学、学生研学指导、工程实践、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应用以及网络与信息技术支持等工作。
(一)知识结构

该课程团队成员共9人,教师7人,教育和信息技术专业背景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助教1人。高级职称占团队总人数的45%。任课教师中,2人为博士,4人为硕士。形成了合理的梯队层次并且具有发展潜力。

考虑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特质,课程组在人才引进与师资培养时除关注其学历层次、学缘背景外,对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和能力结构(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结合)尤为注重。任课教师分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等著名美术院校和综合院校,并且大都有进学校任教前在社会工作的经历,是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和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经过持续的建设,目前,课程组教师100%具有“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的知识结构,100%具有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其中,课程组负责人,刘志勇老师长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工作,近5年来,其承担了大量“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的工程实践任务,作品屡次获得室内设计金奖、艺术设计金奖。

课程组其余几位主讲教师也都长期承担着大量“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程实践经验,并进行理论的探讨与升华,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年龄结构

该课程主要任课教师中,45岁以上2名, 3545岁教师4名, 2535岁教师2名,老中青结构合理。其中以中青年为主,是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团队,同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积累,又使得课程团队的教改教研有了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源泉。

(三)、学缘结构

课程团队共有9位成员。分别毕业于6所不同的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山西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广州大学、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各专业优势相结合,各院校特色相互补,形成了合理的学缘结构。

三、青年教师培养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成立有““创意与技术””教研组,对师资队伍有较完善和全面的培养规划和措施。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增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加快年轻教师的发展与成熟,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的骨干力量,逐步完成新老教师的交接,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成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具体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督导组教师将青年教师的课堂作为督察重点,随时进行现场听课和课后的即时指导;课后则广泛征询学生的意见与教学建议,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并与青年教师一起探讨改进、完善的举措,不断改进教学实效。

实行青年导师制,开展老、中、青教师“结对”教学、科研活动,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老教师或者中年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组对授课,形成真正的“传、帮、带”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如:课程负责人刘志勇老师和谢菊明老师结对“材料与营造”专题的教学,刘志勇、李光、谢菊明三位老师捆绑合作的“建筑光环境设计”,刘志勇、李光、金涛、谢菊明、曾克明五位老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课题组“创意+技术”。

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发展规划,支持其深造、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从事学术访问、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以进一步优化教学队伍的学缘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如教研室集体参加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和北京国际设计周并参观考察,组织青年教师谢菊明、曾克明参加2012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论坛并参观考察,201171731日谢菊明老师到香港中文大学学习“2011年全国建筑设计教学研习班”, 20131013日至27日到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进行交流访问。曾克明老师2012420日到香港设计中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11后的设计”, 曾克明老师2012615日至17日到香港大学考察建筑学院本科、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等等。

此外,我们还努力创造条件使年轻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始终保持与学术前沿相一致。如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了图书资料室,订购了大量图书杂志;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走访(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等等。

通过青年教师培养的一系列努力,涌现出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和各类国内外专业创作及教学成果奖的获得者。中青年教师的成熟,确保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也为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五年改革内容:复合型教学模式、工作室制度、多学科交叉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南中国最高级别的艺术学府,始终秉承“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产学研为特色的美术与设计教育,主动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在教学服务社会、培养艺术人才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团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课程进行了大胆革新。在继承原有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和补充,构建了教学的新体系。具体的改革内容如下:

第一,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建筑技术作为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其涵盖的研究领域甚为广泛,且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涌现。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新知识的发展。为确保与学科发展同步,我们将修订并扩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念,建立开放的、可以持续发展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创作教学体系。在专业和理论基础知识教学部分,避免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课程中的重复出现,将与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创意学、策划学、建构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将重新组织,合并讲解,使教与学的思路更为清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建立一种积极的对话机制,一方面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参与教学、或进行专题报告、前沿讲座,引入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建立教与学长期保持对话与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创意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建筑技术创意设计思路,依照这种改革思路我们进行了多种实际改革的项目实践,案例如下:

首届国际竹建筑展及乡土社区改造,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宝溪村,风景秀丽,集全球11位建筑大师运用当地竹材质以及青瓷文化,从2015年开始,我们应邀参与该项目的全程实施过程,以独特的生态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创意在地研究,建立创意与技术生态教学实验基地,展开在地的课题开发与设计,现场落实教学内容,以实际建造或本科毕业设计的形式,围绕乡土社区生产力激活以及生态资源、节能环保的创意与技术课题,围绕国际大师的技术语乡土建筑方案的现场推进言的创意设计探索,进行创意与技术的教学实验,从2015-2017年连续3届毕业设计专项课题,老师参与人数20人次,学生参与人数200人次,基地实施经费目前已达70万。至今已经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毕业设计展览等形式,在现场国际接待大厅,升级成为“广州美术学院乡土建筑设计展”,长期展示,这些成功的实际案例,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基地的合作研发,与有关组织方达成了将创意与技术的教学改革继续长久合作深入的计划,并希望在创意与技术教学模式上做出一系列永久性,景点式的教学示范基地。

第二,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与操作程序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将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去把握其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加强各种教学形式的设计,研究教与学过程的优化组合模式,探索有益的教学方法以及整个教学体系的操作程序。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全心全意拥抱以往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辩证地利用和摒弃以往的教学方法和程序,既不仅仅偏向于理性解释、分析归纳和学术论证,也不单单以情境或是联想作为教学的路线。我们将整合建筑技术中关于设备、结构、材料以及构造的教学内容,提出一种更富实践性、创意性的学习建筑技术的方法,在特定的规范性词汇或格式的框架内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使教与学同时处于掌握操控权的主导地位。

第三,建筑技术创意课程教学评估与持续改进的机制研究

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汲取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以获得新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建立并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评估体系。我们将从教学理论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操作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从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制定标准,不仅仅关注教学的终期质量,也考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培养了其遵循设计信念的能力与勇气,是否能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开始挖掘任何具有创意思路和方法。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在不断讨论、和各种公开展示等活动的基础上,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是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教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改革目标

通过该项目探索与研究,我们将完善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课程的设计,构建系统的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并优化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操作程序,建立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教学机制。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提高培养质量,进行差异化课程系统建构,重视教与学的操作过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环境艺术创意与技术课程体系。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建设完成技术先进、条件完善的建筑技术实验室,为完成具一定深度的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2、积极与省内相关技术优势企业合作、交流,以教学课题为契机,将企业的技术及产品与建筑产业进行创意性整合;

3、与理工类院校及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展开广泛合作,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用艺术手段将建筑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多学科交叉给教学必然带来复杂性,因此评估机制的建立是评价和推动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也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



 

学院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版权所有:广州美术学院 粤ICP备091832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