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创意与技术
首页 | 验收文件 | 课程团队 | 课程建设 | 课程资源 | 课程特色 | 课程评价 | 政策支持 | 学习空间
当前位置: 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 >>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多年来、广州美术学院产学研教学一直在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中难得的是在社会实践第一线的教学队伍,通过实际项目的检验与教训、得到了非常可贵的专业实施能力和宝贵经验,为学院教学从以前的学术理论落实到社会运用、再从今天的社会回馈到未来的学术提升、这一产学研的最终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型教学人才资源。刘志勇老师就是其中典型之一。该课程自1995年开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结合产学研资源开展的相关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始终保持结合社会需求、与时俱进这一教学特色和教学理念。在19年的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与实验,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法,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以及社会学习者、行业工作者、行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获得推广实施,在同类课程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1.课程起源阶段 1995年-2009年

在此期间,该课程是一个个分散的、相互独立的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比如刘志勇老师的“酒店设计(节点与细部)“,金涛老师的“建筑结构与造型”,谢菊明老师的“材料与营造”,金涛、谢菊明老师的“建筑技术” “建筑光环境设计”(谢菊明等)等等。

2.课程形成阶段 2010年-2011年

2010年9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同时设置了“技术与创意”教研室,除了本科二年级的技术基础课程“建筑结构”和”环境工学“(金涛),在刘志勇老师的酒店设计(节点与细部)和谢菊明老师的材料与营造(景观建筑设计)课程中,已经在渗透创意中的技术语言的运用,注重创意与技术的设计关系,强调由技术导出设计创意。更为重要的是,在本科四年级设置的“技术与创意”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课程正式设置。

3.课程建设发展阶段 2012年-2014年

经过一年的尝试,“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课程基本成型,并成功申报成为了校级精品课程。通过讨论研究,形成了清晰的教学架构(专业理论、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三大教学板块),明确的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单元课程的安排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低年级的单元课程着重于开阔学生的概念认知与多元视野,是课程的理论基础;中期的单元课程着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技巧的训练,是课程的基础支撑;高年级的单元课程着重于对学生新型创意思维的训练及技术语言的设计运用,是课程的核心;最后进行知识整体化训练和系统整合,在为毕业班设置的“技术与创意”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与技术”课程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及毕业设计的选题、方案构思、深化全过程。

4.课程转型推广阶段 2015-2016年

结合广州美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结题,根据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发展规划所制定的目标,本课程将进一步推进教学与科研的改革、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充分的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并拓展新的教育资源,以确保本课程成功转型升级为优秀的资源共享课。具体措施体现在:

A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刚完成)。

B制定详细的教材编写计划,争取三年内出版该课程适用的教材,

C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积极主动推广课程教学成果。



 

学院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版权所有:广州美术学院 粤ICP备091832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