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收表 | 课程团队 | 课程建设 | 课程资源 | 拓展资源 | 课程特色 | 政策支持 | 学习空间 

课程建设

  “造型艺术美学”为广州美术学院专业理论课,面向一年级学生。《造型艺术美学》教改实验将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实践。根据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发展目标:“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所体现的精神,审美教育课程的开设成为教材建设、课程改革的基础。

  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五位、网络平台专家两位组成。团队结构理想。三位主讲教师获得高级职称,邵宏、樊林为教授,田春为副教授;邵宏为博士生导师,樊林、田春为硕士生导师。学历结构方面:邵宏、田春为博士,柯鹏为博士候选人,樊林、曾伟峰为硕士。年龄结构方面:年龄分别为50、40、30年龄段,结构合理;学缘结构方面: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暨南大学,广泛吸取各院校学术所长。师资配置方面:李春娜、冯李春是广州美术学院资深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与网络课堂专家,全程配合展开教学信息化与网络课程资源整合工作。

邵宏教授、樊林教授从事西方美术史教学多年,田春副教授从事设计美学教学研究,他们以开设“造型艺术美学”课程近二十年的经验及积累,针对造型艺术主要的视觉特征,阐释人类艺术创造中的审美机制、精神追求。五位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握图像的形式分析,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理、改进课程实施的思路和具体方式将为同类课程的展开和深入提供很好的参考。

  长期以来以“艺术概论”为题的课程成为艺术院校文艺理论专业课程及综合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的主要理论课程,大多涵盖面广,涉及各类艺术的规律、传统及相互影响,强调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但往往由于求全面而不能更为深入地探寻造型艺术的客观规律,有些甚至回避传统艺术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新的艺术现象。因此,将造型艺术不断发展的实践与视觉规律、审美追求建立必要的联系,成为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广州美术学院西方艺术史的先驱、对中国西方艺术史教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迟轲教授生前就提出《造型艺术美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以中、外美术史基本教材为基础,借助作品的图像分析找寻造型艺术的特殊规律。在推介关于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的基本常识的架构中,深入阐释造型艺术作品各相关因素,强调人类精神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其意义,凸现审美思维对于人类精神的提升。针对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特征挖掘艺术品的主题及表现方法,在阐释过程中令读者了解人类文化的各个阶段、不同地域之多元丰富,充分展现艺术作品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相互关系。将视线延续到新近的艺术现象中,突出审美思维的现实意义。展示、分析作品的过程中,既强调具体作品的解读,亦注重建立作品与一般创作规律以及风格传乘之间的历史、材料联系。需要借助多种媒体,尤其是网络资源,包括网络资料的查找、相关博物馆的链接、网上课室的互动让学生获得充分接触图像资料以及深入探究的可能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面对作品提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通过解析作品培养心灵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以求更全面、深入地实现艺术美育的理念。

  《造型艺术美学》课程开设已经多年,期间,曾参加广东省高校教改项目“五个一百工程”项目: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美学》多媒体课程教改试验。此课程一直以来,坚持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展开知识点的设置和深入,并获得广东省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三等奖。

  整理、改进《造型艺术美学》课程的现有积累,更大量、灵活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对人类视觉经验的探索和理解,能够为专业院校的理论课程以及综合院校的通识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