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项目介绍 | 申报表 | 项目团队 | 项目内容 | 项目成果 | 项目特色 | 项目拓展 | 项目资源 | 校企合作


实验教学项目持续建设服务计划

本实验教学项目今后5年继续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服务计划,包括面向高校的教学推广应用计划、持续建设与更新、持续提供教学服务计划等,不超过600字。)

(1)持续建设与更新:

1)完善现有教学方法,形成教学体系。探索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全过程与VR技术结合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案例分析阶段:VR技术平台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体验、研究分析世界各地的经典建筑案例。也可以方便地查询到这些案例人文、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学生可以自己拆解、重建、修改、比较、验证各建筑要素,实现更加深入细致的案例分析。

基地调研阶段:通过建模或无人机扫描建模还原基地情况后,VR技术平台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基地调研(虚拟调研),不仅可以按常规行走调研,还可以以飞行等常规很难做到的方式进行调研,调研到常规调研看不到的角度。同时,记录和标记也很方便。

概念构思阶段:在虚拟基地中任意漫游,以真实的视觉角度或非常规的视角观察体验,当观察体验的方式变了之后,判断和创造的方法也就随之改变了。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得到构思灵感。还可以将自己的初步构思放到虚拟基地中,研究体量、形态、对景等是否与基地契合,辅助完善方案。

方案比较阶段:VR技术平台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进行多方案的比选。而且还能在不同的建筑方案中设定相同观察点或序列来观察和感受,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建筑方案的优缺点,方便决策。同样的,可以实时地对建筑局部进行方案比选。

空间形成阶段:学生可在逼真的三维场景中任意漫游,身临其境般感受所创造的空间,体验空间序列是否完整、变化是否丰富,空间尺度是否宜人,空间氛围是否符合概念和构思等等,这种直观的体验非常有利于经验不足的学生判断和决策。如果不满意,可以利用VR端编辑工具,对空间各要素进行修改、替换等,“所见即所得”的修改方式也更利于学生比较判断。

细部推敲阶段:虚拟建筑是对设计方案进行的真实“呈现”,学生可以在虚拟建筑内踱步,细细观察、揣摩每一处细节,建筑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配景的添加,可以在虚拟漫游中直接实时修改、添加或替换,还可以把修改前后的效果放在一起对比,有利于学生判断。

方案表现阶段:VR技术平台在材质资源、模型资源、线上共享通道等方面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方便学生快速高质量地表现设计方案。表现成果除了让人们获得最直观体验的“虚拟建筑”;学生自己还可以在“虚拟建筑”三维场景中自由漫游,选择合适的角度和场景“拍照”,立即生成效果图,同理也可以快速制作全景图、CG动画、全景视频、3D立体动画、3D立体漫游等,提升效率、节省时间和资源。

汇报评图阶段:学生汇报和导师评图都基于VR技术平台支撑下的虚拟建成的空间作品,身临其境般地汇报和评价,过程中的意见可以直接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修改操作,实时直观反映出来。

展示归档阶段,虚拟展厅实现可持续展示,既节省空间,也方便随时随地参观、查阅。因为不占用空间而且方便长久保留,虚拟展厅的设计作业可以长久存留,供新生、低年级学生参考,使设计作业作为教育资源积累。

2将深度结合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像素点位移空间识别技术,现实无人机航拍建模,实现虚拟现实与实景模型的有效融合。此外,增强现实技术的引入也将进一步实现展示手段的突破升级,实现虚实结合的感官升级,最终形成增强现实及无人机技术创新驱动实验平台,作为虚拟现实(VR)核心教学实验平台的补充和新兴技术应用实践科研方向,协同发展

3)虚拟现实实验教学资源库:形成有效的内容制作、管理、指导实验体系,合理利用实验资源,系统完成实验内容;形成自主实验资源内容生产能力,自主制作教学资源。

4)探索空间设计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等多专业交叉应用VR技术的教学模式。

5)挖掘共享资源,不断完善资源共享,探索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推进与有关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建实验课程、实验室、资源库。进一步完机制,建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用户够对教学资源进行点评并根据反信息进一步完虚拟实验教学资源。

(2)面向高校的教学推广应用计划:

通过跨校合作课题、合作课程等形式,取长补短,把本项目的经验推广到其他高校。

和相关企业、机构合作,通过虚拟现实信息化教学高级研修班等形式,培养虚拟现实信息化教学的友好教师和高校,最终打造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空间设计类专业的VR技术高校联盟,共同开发资源,共享资源。

3)面向社会的推广与持续服务计划:

中国VR产业白皮书中指出:预计到2020年左右,虚拟现实市场将进入相对成熟期,硬件解决方案趋合、平台系统开源化、大部分技术难题将有效得以解决、内容支撑全面、应用场景改进,产业链逐渐完善,并最终形成超过千亿美元级的庞大市场。空间设计是该领域中可落地性佳、应用潜力大,同时也是价值潜力很高的专业方向。

借助校友和相关企业、机构,与人才需求单位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即用型人才。最终形成与一线市场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