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项目特色
(体现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先进性、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及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等方面的特色情况介绍。)
(1)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先进性:
空间设计类课程,在高校的建筑学、环境艺术和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中都是极其重要的课程。目前,主流空间设计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文件等二维媒介来讲授知识和提交作业,对三维空间及环境难以全面、直观表达。学生的作业成果都是平面的展板、缩微的模型等,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更别说试用或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下互动和体验不足。
另一方面,空间设计是注重实践的学科,项目设计和建造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是由于项目的建设成本、时间成本等过高,普遍无法给学生机会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实际建成,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极少有自己设计的项目建成、体验等经验累积。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沉浸式的交互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体验和评价自己的设计作品。三维可视化大大提高学生的空间创造水平,还可以快速高质量地表现设计方案,节省时间、大大提升效率,可以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创意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虚拟现实技术为空间设计教学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发展方向,能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也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了可行且高效的方法。
(2)教学方法:
传统的纯粹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不能使学生直观地获得空间设计的全面知识,只有通过体验交互式教学,才能将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化为可视化的交互体验式场景教学,将定量的指标与学生的现场感觉通过场景交互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般的VR沉浸式交互体验,进行实时SU模型修改、实时空间体验、实时方案推敲、实时细节改良,从而实现“所想即能见,所见即所得”的空间设计教学。
(3)评价体系: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过程和结果都进行考核评分。
总分由过程分数(60%)和结果分数(40%,现场集体评分)两大部分组成:
通过身临其境般的VR沉浸式交互体验,学生自己感受和体验后自我判断和评价,再结合小组讨论、其他组综合评价和老师的评价。
过程分数包括五部分:考勤(10%)、自我评价(10%)、小组讨论(10%)、汇报交流时其他组的综合评价(20%)、老师评价(50%);
结果分数为集体成绩评定:以教研室为单位各教研室交叉打分,根据教研室成员现场集体评分的意见,各教研室主任按照评分方案给各教研室学生评分。
各阶段评分统一采取6级评分法,其中90-93分(优+)占10%;87-89分(优)占20%;84-86分(良+)占20%;81-83分(良)占20%;78-80分(中)占20%;75(或以下)-77分(差)占10%,总体评分遵循两头小、中间大的原则,严格控制中间段(即78-89)分数比例,两头分数(即90-93和75(或以下)-77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各工作室提出要求后由学院领导统一讨论后可作微调,其中90分以上不超过15%。
各阶段评分比例如下表:
评分档次(6档) |
90-93 (优+) |
87-89(优) |
84-86(良+) |
81-83(良) |
78-80(中) |
75(或以下)-77(差) |
占学生比例(100%) |
10% |
20% |
20% |
20% |
20% |
10% |
(4)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保留并加强了传统空间设计教学中学生设计创意部分和设计深化部分,但在设计创意和设计深化过程中随时引入VR沉浸式交互体验,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构想,有问题时随时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成果即时又可通过VR沉浸式交互体验进行验证……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