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视频 申报书 成果总结 标志性教研成果 教师成果 学生成果 展览与会议 实践教学 媒体报道

广州美术学院是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作为“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画革新的先锋、西画引进的先锋、新兴木刻的先锋和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锋”,其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历程同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无论是油画专业的画室制、选修课制、学分制,还是雕塑专业提出的“雕塑的出路在室外”、直接推动雕塑专业教学与城市公共建设紧密对接,都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求变的先行先试之举。

新千年以来,在新科技、跨媒介、跨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推进下,艺术发展范式呈现多元化态势,要求美术人才培养必须跳出原有窠臼,从培养目标、教学组织等各环节做出相应改革。

2008年,绘画专业获评为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聚焦当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由此起步。


一、成果简介

聚焦当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美术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文化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具有“当代性、现实性和公共性”的创新型美术人才为目标,搭建直面当代、关注现实、公共美育三大核心教学模块。依托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构筑知识技能传授与自主生成学习融会贯通的教学组织和方法创新体系。通过搭建美术创作、专业展览、社会反馈的有效渠道,实现教学、创作、展览、批评、反馈、教改的良性循环。


二、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一)在教学内涵建设层面,传统高等美术教育集中于基础造型训练与技法技能培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目标难以匹配当下国家文化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在教学组织与方法层面,传统高等美术教育存在开放性与兼容性不足,难以调动学生对社会现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多样性、信息化不足的问题。

(三)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传统高等美术教育存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局限于学院内部,质量检测手段相对单一、封闭,与社会互动不足的问题。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三大核心课程模块,聚焦当代社会需求

1.针对“当代性”人才目标指引,以方法论引领教学,设置“开放性、前瞻性”课程模块,已开设:当代艺术理论、现当代西方艺术思潮、材料语言与视觉呈现、新媒介艺术创作、在地实验、数码创作、创意影像、实验雕塑、影视特效等课程,直面当代艺术发展新趋势,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运用艺术创作进行理论研究与对话的能力。

2.针对“现实性”人才目标指引,设置“本土性、社会性”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回应社会重大命题和艺术主题的能力。开设课程包括:文化遗产考察、传统视觉文化形态考察、新具象观念与表达、超级写实雕塑、主题性美术创作、纪念肖像创作、纪实摄影与影像创作等,引导学生从家国情怀与现实关怀的角度,用艺术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3.针对“公共性”人才目标指引,以社会美育为基础,设置“互动性、参与性”课程模块,开设美术教育学、岭南艺术教育、专业实习、田野调查与创作、公共雕塑创作、公共艺术策划、社会公共空间展示、插画文创衍生品设计、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现场,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

(二)搭建开放教学平台,形成自主学习氛围

1.依托“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广东高校版画协同育人平台、绘画综合材料与油画修复协同育人平台、岭南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4个协同育人平台,与广东美术馆、华为集团、雄安新区、深圳观澜版画、雅昌文化集团等共建的27个校外实践基地,以及造型艺术、油画、版画、雕塑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立体多元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课题化、教学现场化,有效完成学院教学的社会拓展。

2.依托《油画创作》《雕塑创作》《水彩画》《版画与空间》等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当代石版画创作》《实验艺术创作与研究》7门省级示范课,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打造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体系。

3.“以学生为中心”,拓展专业边界,全专业贯通基础教学,制度性跨专业选修,在进行专业及人文通识全面训练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工作室进行针对性专业学习。同时,结合学术讲座、工作坊、研讨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开阔专业视野,形成多元思维,达成专业融合。

(三)建立学校、社会交互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常规专家听课、集体汇看、教学巡查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之外,基于美术创作、专业展览与社会反馈的有效机制,开拓以课程创作、课外拓展创作、毕业创作为主线,通过校内展、校外实践基地展、师生教研展、美术馆及各类社会公共空间展等多种展览形式,搭建教学与展览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创新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本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先后举办课程展139次,学期学年展7次,教学研究展30次,优秀作品提名展11次,“全景式”一校两区四馆的毕业作品展12届。直面社会,接受多方检验。


四、成果的创新之处

(一)聚焦社会需求,培养理念创新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全球文化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自信和文化话语权日渐凸显,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本成果强化“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引领,创造性提出培养具有“当代性、现实性、公共性”特质的创新型美术人才,并将“国际视野”“现实关怀”“社会参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主动聚焦社会需求,关注学术前沿,率先在全国公立高等美术院校开设材料与油画修复专业方向,积极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二)开放共享,培养模式创新

本成果顺应当代艺术跨学科、跨媒介的自身发展规律,以专业知识、教学资源的融合为手段,以丰富的实践教学为支撑,通过课堂内外、校际之间、高校与社会的多方联动,引导学生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艺术创作与工作方法,培养学生“人文思想+艺术感受”、“多元思维+综合表达”、“复杂问题+知识求解”、“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本土文化+国际视野”的创新能力,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获取单向度模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能力提升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展促评,质量评价体系创新

本成果以系院小型教学展示空间、学校美术馆、社会公共展览空间为载体,展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学生创作作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现场,以创作作品为媒介与艺术大家对话、与公众互动,了解艺术创作发展动态和社会热点,形成教学与实践、创作与展览、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融合。通过专业学术与社会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多方评价形式,客观检验人才培养成果与社会需求匹配度,并以此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提升。在检验教学质量的同时向社会充分展示教学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力,推动社会美育的传播建设。


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效果

(一)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具有示范价值

1.精品课程及教材适用面广

本成果推出的《色彩》等6本国家规划教材,广泛应用于国内各专业美术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示范课程等已成为华南地区美术教学的重要网络共享资源,截至目前,课程访问量达1208270人次。

2.教育教学方式推行面广

依托学校教育部美术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单位、广东高校美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单位资质,先后举办全国美术教育大会、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美术学年会、全国艺术院校美术基础教学研讨会等,对人才培养改革经验进行交流与推广:

2013年,与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第四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240多位美术教育专家、学者、高校院系负责人及教师代表与会,成功将本成果经验推广至东南亚及海外其他国家。

2018年,广州美术学院牵头联合52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并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艺术发展论坛”,以美术人才培养与创作实绩助力文化湾区发展,引领区域乃至国家艺术创新。

(二)艺术英才辈出,用人单位评价高

十多年来,本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以绘画、雕塑与公共艺术、跨媒体艺术、美术教育四个教学二级单位,累计万余名学生直接获益。

1.学生创作能力卓越,成果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本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作品共获得国内外各类美术奖1100余项。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选中,苏军权同学作品获得铜奖,姚帮亮、秦一婷、王昌淦、谢郴安、卢跃飞等5位同学的作品获提名奖,林志彬、王雪、李柳燕等42名同学作品入选;张湘西、周滔等2位同学作品先后入选第55届、57届威尼斯双年展;谢郴安、朱妙芬、周丽萱等6位同学作品获全国青年美术大展优秀奖,柯佳敏、王永才等11位同学作品入选;胡庆雁、占研、周巍、黄一山等13位同学参加香港巴塞尔文献展;汤大尧、方迪等同学70余件作品参加纽约、巴黎、东京等城市艺术展;胡向前、张湘西2名同学获评为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

2.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多样,效果好

本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园区)和实践共享平台,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11年以来,本成果所培养的学生获大创项目13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1个,省级项目49个,校级项目50个,项目参与学生450余人次,为毕业学生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薪酬水平及用人单位评价高

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以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满意度97.41%;林钰杞、林奥劼、袁泽强、许淑贤等50余名学生分别签约香格纳、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维他命艺术空间、长征空间、北京公社等商业画廊、专业代理机构,单件学生作品售价近100万,110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在人工智能iPIN.com北京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薪酬在广东省内高校中排名第6,在全国所有高校中排名第59位,本科毕业生薪酬连续四年位居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前列。

(三)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效果好

1.形成教师队伍的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

本成果注重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现有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广东省“特支计划”人才6人,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5人。

2.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积极性高,成绩突出

本成果教师团队主持省部级以上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共计48项,其中专业类项目5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项,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教改项目20项。本成果团队已出版包括国家规划教材在内的教材41部,专著75部;发表研究论文116篇,其中教研论文60余篇。

3.教师科研成果多,教研互动成效好

近五年,教师团队在国家级艺术创作入选及获奖59项、省级艺术创作获奖共计117项,范勃、黎明、黄启明、夏天主持完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4项;宋光智、肖勇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陈朝生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冯峰、刘可等作品入选威尼斯双年展。吴慧平、胡斌等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本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

(四)在学界享有高度声誉,广获媒体好评

罗马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外院校专家先后来我校交流访问,并给予本成果高度评价。其中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罗中立教授高度评价本成果对接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与成效;国务院学科组艺术门类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曹意强教授评价本成果“在中国文化改革及美术教育中具有全国性影响”;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表示青苗计划协同育人模式“填补了美术教育的空白”。

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CCTV官网、CCTV英文国际频道、中国教育报、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报、南方日报、金羊网等国内知名媒体对本成果进行了广泛报道。光明网、艺术国际等知名媒体均报道: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年均观展人数近30万,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广州“城中盛事”,是广州市的“文化名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广州美术学院打造艺术高地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