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书 成果总结 学生成果 学术交流 教师成果 教师作品

成果总结
成果总结

基于模块结构式的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

一、研究背景

当代科学技术和资讯联系方式的发达正急剧影响着社会的文化生态和生活环境,传统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而新兴科技工艺产业的高速发展,引发传统工艺在材料、工艺、品种、观念、功能等方面新的诉求。我国优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正步入关键的时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这是国家文化复兴的战略。因此,传统工艺产业亟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传统教学,已越来越难应对行业升级对人才实践及创新创业的要求,对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历史传承

广州美术学院是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1958年广州美术学院正式设立了工艺美术系,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高永坚、尹定邦、王受之、蔡克振、曹国昌、谭畅、金景山、曾洪流、姬徳顺、全森、吴卫光林蓝、万小宁等一大批美术和设计名家。2016年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获得广东省高校“攀峰重点学科”,成为全校唯一一个入选的二级学科。2018年成立工艺美术学院,为新时代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培养理念

模块结构式的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是基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科60余年的教学成果总结基础上的。教学成果既保持传统特色,又锐意开拓进取,成为广东省艺术学科教学中的新亮点。成果坚持以传统文化优势资源聚集为支撑,以传统文化优势资源集聚为支撑,强调教学的当代性、开放性、实验性、复合性,彰显工艺美术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构建了注重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相结合,以岭南地域特色与公众意识相结合,材料特征与装饰形式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构建了以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设计、漆艺三个专业方向为基础结构,以“闭环式、一体化、模块化”的特色教学体系为重点、以优质双师队伍建设为保证、以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为拓展的四大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五大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模块的特色,形成“四大结构、五大模块”的专业能力升级,环环链接的模块结构式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成果简介

四大结构以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设计、漆艺等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发展为基础结构,重点通过构建专业理论基础训练、专业造型技能训练、专业材料工艺训练、专业创作实践、实践教学和拓展五大模块74门课程建设,凝练出一个“闭环式、一体化、模块化”的课程模块结构精华。成果以在编专职教师、外聘工艺大师、外聘国际名师相结合的动态师资体系为保障,依托5个产学研一体化结构为拓展和成果转化器,成果运用系统贯穿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成果更加契合我国提高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并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工艺人才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0%左右,就业满意度高,职业发展潜力向好。成果辐射到省内以及全国众艺术类院校,对同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第一,以特色课程模块破解工艺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艺的脱节问题。

针对学生对岭南工艺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创作存在局限性、理论与技艺脱节问题,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秉承大力挖掘并充分发扬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的教学理念,创设了材料课程这一特色课程,开设了漆艺、广彩、玉雕、金属锻打、陶艺等9个材料工艺门类课程,同时,探索手工艺设计与室内外空间环境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成为专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提升了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培养以及跨领域设计的能力。

第二,以双师升级版结构优化工艺美术教学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单一性的弊端。

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依托岭南地区传统手工艺民间资源与行业资源打造双师升级板,通过改革固有高校理论教学为主的旧方法,新增国际视野的外籍教师教学资源,促进国际化工艺技法教学经验与行业交流,提供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以产学研一体化结构体系破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产业升级的衔接。

针对工艺美术教学专业实验实践平台缺少共享的短板,通过协同育人教育人才培养联盟、实验室和平台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对接服务传统工艺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设置研究课题、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搭建以及工作坊等多维度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非遗”保护政策,与广东省、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对接。

六、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一,凝练闭环式、一体化、模块化的模块结构式教学体系。

成果通过“形为一体、神为一脉”的系统设计并历经60余年的持续改革实践,形成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五大模块结构的精华,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闭环式、一体化、模块化的五大模块教学体系

模块一11个专业理论基础训练模块为模块二24个专业造型技能训练提供风格图式模本;模块二中的24个形态和色彩造型训练又可以在模块三中得到结合,进一步循环深化发展;模块三中的三大平面材料工作室和三大立体工作室将在四年级中的综合材料课程训练中彻底打通,从而为模块四毕业设计创作做好准备,而模块五实践教学和拓展既是每个模块的补充,又是模块教学成果的检验。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和合理性。

第二,打造优质双师升级版结构体系。

在师资结构中,组建优质双导师混合团队,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强化专业师资建设。以在岗专职教师为主导师,外聘工艺大师为技术导师,外聘国际名师为学术导师,搭建工艺、陶瓷、漆艺、装饰多个专业方向动态化优质双师团队,引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广辉、高兆华、刘泽棉、傅以周等5人,引进外籍教师1人,引进短期工作坊导师10余人,专职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比例占教师总人数18%,副高职称教师比例占教师总人数24%,博士占18%,教师队伍一直强调和坚持本科教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取得了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工艺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标志性成果。

第三,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结构体系。

在教学支撑上,通过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岭南文化美学理论熏陶、校企教育人才培养联盟、实验室和平台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其中,岩彩工作室、漆艺工作室、陶艺工作室、金工工作室、岭南民间艺术研究室、广彩工作室、纤维工作室、玉雕实验室等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实践平台;建立了广东省高校陶艺教育人才培养联盟、亚洲高校陶艺教育创作交流平台、亚洲陶艺工作营等7个高规格交流平台,建立了佛山石湾陶艺学会实践教育中心、宜兴均陶研究所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1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拓展国际视野、重视成果转化,提高综合能力。

五、成果的创新点

第一,模块结构式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科学性。

创建了四大结构、五大模块的模块结构式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螺旋式上升、闭环式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教学体系,强调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地域特色与公众意识相结合,材料特征与装饰形式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同时,注重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注重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并层层推进,运用实践式教学提高学生“手”的能力和对“物”的感知力,走出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特色。

第二,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性。

在工艺美术当代应用方面,成果致力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化创新转换。首先,以材料为核心和载体的教学和应用保证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基础;第二,以完整的实验室教学实践体系、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为基础的平台和实验室保证了教学实践的创新体系;第三,以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校企、政府成果转化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和交流保证了教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目前,广州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当代应用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处于较为领先地位,陈设艺术设计教学理念及设计程序目前在国内也较为领先。

第三,成果彰显广东岭南地域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特色。

相比起国内其他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学科教学模式,广州美术学院地处我国华南地区,广东是岭南工艺美术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丰富的工艺美术文化资源,同时广东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和玉雕加工产区,因此,在文化资源,教师团队和工艺实验室设施以及对接产业、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我校工艺美术教学成果都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对接产业也是未来广美工艺美术学科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建设粤港澳“文化湾区”的背景下,成果可利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教育平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传承与创新创作人才,提升岭南文化的传播力度,具有创新意义。

六、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成果实施以来,在学生创作获奖、国内国际专业学术影响力、媒体关注度、师资队伍、产业升级的作用、人才培养受益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果特色鲜明,教学理念站位较高,教学水平国内领先。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

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学生获奖成绩突出、自主创业能力成效显著。师生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在众多国际专业竞赛中荣获大奖。近五年学生获省级创新项目15项,国家级4项,学生创作在国家级专业展览中成绩位列前茅,获各级专业类奖18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获奖94项,2件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1件作品入选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9个设计艺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大学生设计作品双年展,11件作品入选了重彩华章——广彩瓷三百年精华展,22件作品入选了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40件作品在广东省高校陶艺作品学院展中荣获一等奖,15件作品获得了韩国国际生态创意公募大赛优秀奖,11件作品入选了德国明斯特“Diplomarbeiten漆艺展”、1件作品入选了德国“第十八届国际银器三年展”。

近五年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门类集中在公共艺术领域、纯艺术门类、空间设计行业、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文化创意创业等,毕业生职业发展势头较好,本专业五年内毕业生毕业中期获得职位晋升比例为82%,居全校各专业晋升比例前列,75%的毕业生对就业现状表示满意,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相比具有优势。毕业五年内平均薪酬达12275元,居全国高校前60位、居全校各专业前列,培养出了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陈海宁、国际当代艺术家曹斐等优秀校友,体现本科教育多元深化发展的培养结果。

第二,人才培养聚焦国家大局、成果受益面广。

教学成果及时反映地域性行业新动态、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如新材料技术等)、国家政策导向(如振兴传统工艺政策等)。教学成果充分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工艺美术的新成就、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教学内容强调前沿性、地域性和实践性,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地方特色。成果实施以来,培养学生累计达5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80人。有计划地举办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活动4期,参与学员共187人。2017年度开展了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岭南传统手工艺再生的创新人才培养》,培养了岭南工艺行业创新设计人才30人。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报、新快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工艺美术育人观和教学改革举措主题报道12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大众媒体进行主题报道8次,在《装饰》、《美术》、《美术观察》等权威刊物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相关论文60余篇,编辑出版11部教材、专著5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引领和共享价值。

教学成果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核心,围绕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联系世界设计发展前沿,发挥岭南工艺文化的特色优势,为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科带头人齐喆教授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壁画学会常务理事。林蓝教授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画作品《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财政部、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谭红宇副教授获法国巴黎“第十届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为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贡献。2016年,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对齐喆教授讲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广彩的当代化研究》课程给予高度评价。师资集中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壁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一大批行业专业专家,1为教师,1位教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委员。2014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内外重要学术讲座达40场次、国际工作坊15个,举办了国内首个“镶嵌中国——马赛克艺术邀请展”全国巡展,5次策划“中日韩亚洲陶艺展”及亚洲高校陶艺教育论坛、举办漆艺专业重要展览“髹漆之深度·2015中外髹漆艺术教学研究展”,组织“光之言说——2018年中国高校玻璃艺术展”等工艺美术领域专业领军展览。工艺学院与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47所艺术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独特技艺的社会影响力起到积极意义。

教学成果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完整体系并在广东省内形成专业教学引领和共享的价值,成果被省内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多次借鉴和应用并取得良好应用成果。



学院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版权所有:广州美术学院 粤ICP备09183285号-2